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品质必赢

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必赢Bwin

行业资讯

news

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4-20 阅读量:

  

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图1)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1、聚丙烯简称pp,是丙烯通过加聚反应而成的聚合物,为白色蜡状材料,外观透明而轻,在80℃以下能耐酸、碱、盐液及多种有机溶剂的腐蚀,密度轻,易于成型加工,电绝缘性和耐弯曲疲劳性好,广泛应用于服装、毛毯等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自行车、零件、输送管道、化工容器等生产,也用于食品、药品包装。

  2、但是pp的机械强度较低,低温抗冲击性、耐紫外性、耐热性、韧性、抗静电性、抑菌性差,影响了pp的使用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为对pp进行化学改性,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具体为对pp进行共聚改性、交联改性、接枝改性、添加成核剂等,从而使pp的分子结构或晶体构型发生改变,从而提高pp的机械强度、低温抗冲击性、耐紫外性、耐热性、韧性,并通过加入抗静电剂和抗菌剂,提高pp的抗静电性和抑菌性。

  3、但是上述方法使用了大量化学试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植物活性成分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pp的综合性能,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4、艾草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驱寒调经、驱赶蚊虫、消毒杀菌等功效;桉树叶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炎、杀虫止痒等功效;柠檬草具有健胃、驱虫、洁肤等功效;茶叶具有软化血管、抗菌消炎、抗病毒等功效;橙皮具有化痰降逆、调节血脂、抗菌消炎等功效。

  5、艾草叶、桉树叶、柠檬草、茶叶、橙皮的提取物中具有抗菌物质和多糖,将从艾草叶、桉树叶、柠檬草、茶叶、橙皮中提取的植物活性成分添加至pp中,其中的抗菌物质能够提高pp的抑菌性,多糖能够提高pp的机械强度、低温抗冲击性、耐紫外性、耐热性、韧性,还能够降低化学试剂的使用,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提高pp生产中的环保性。

  6、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从艾草叶、桉树叶、柠檬草、茶叶、橙皮中提取的抗菌物质耐紫外性和耐热性差,从而导致制备的pp材料在长期受到紫外线和热的作用时,抗菌性会发生大幅度下降,且加入的植物活性成分还会对pp分子的螺旋构象造成影响,导致pp材料的耐弯曲疲劳性降低。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及其制备方法,能够提高pp的机械强度、低温抗冲击性、耐紫外性、耐热性、韧性、抗静电性、长期抗菌性的同时,保证pp的耐弯曲疲劳性。

  3、一种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制备植物活性成分,制备改性纳米碳酸钙,混合;

  4、所述制备植物活性成分,将艾草叶、桉树叶、柠檬草、茶叶、橙皮分别洗净后,置于70-80℃下烘干,然后分别粉碎至200-300目,得到艾草叶粉、桉树叶粉、柠檬草粉、茶叶粉、橙皮粉;将艾草叶粉、桉树叶粉、柠檬草粉、茶叶粉、橙皮粉、乙醇水溶液混合后进行提取,提取结束后过滤,将滤渣去除,得到滤液;向滤液中加入载体,在60-70℃下以100-300rpm的搅拌速度搅拌2-2.5h,通过减压蒸馏去除乙醇和水,研磨至400-600目,得到植物活性成分;

  5、所述制备植物活性成分中,艾草叶粉、桉树叶粉、柠檬草粉、茶叶粉、橙皮粉、乙醇水溶液、载体的质量比为20-25:10-12:10-13:20-22:12-15:2500-2800:5-6;

  8、所述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玄武岩纤维、第一份去离子水混合后进行超声振荡,控制超声振荡的频率为20-30khz,时间为1-1.5h,超声振荡结束后加入反应釜中,向反应釜中继续加入第二份去离子水、吡咯、醋酸钠,将反应釜置于冰水浴中,并将反应釜的转速控制至100-300rpm,搅拌20-50min,滴加氯化铁水溶液,滴加结束后的继续搅拌10-11h,离心,控制离心时的转速为6000-8000rpm,时间为10-12min,离心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沉淀物3-4次,每次清洗使用200-300g去离子水,置于120-150℃下烘干,得到包覆玄武岩纤维;将包覆玄武岩纤维完全浸泡于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在50-60℃下完全浸泡15-20min,离心,控制离心时的转速为6000-8000rpm,时间为12-15min,离心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沉淀物3-4次,置于120-150℃下烘干,得到载体;

  9、所述载体的制备中,玄武岩纤维、第一份去离子水、第二份去离子水、吡咯、醋酸钠、氯化铁水溶液的质量比为7-7.5:100-120:100-110:2.5-2.6:3.2-3.4:180-200;

  15、所述预改性,将纳米碳酸钙、硅烷偶联剂kh-550、去离子水加入反应釜中,将反应釜的温度控制至40-50℃,搅拌速度控制至100-300rpm,搅拌3-4h后,离心,控制离心时的转速为6000-8000rpm,时间为10-15min,离心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沉淀物3-4次,然后置于110-130℃下烘干,得到预改性纳米碳酸钙;

  16、所述预改性中,纳米碳酸钙、硅烷偶联剂kh-550、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00-110:5-6:1000-1200;

  18、所述改性,将环形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加入反应釜中,将反应釜密闭,使用氮气置换釜内空气,将反应釜的温度控制至165-175℃,搅拌速度控制至50-100rpm,搅拌30-40min后,加入预改性纳米碳酸钙,继续搅拌3-4h,加入单丁基氧化锡、抗氧剂1010,将反应釜的温度提高至245-255℃,继续搅拌50-60min,放料,待冷却至室温,粉碎至粒径为400-600nm,得到改性纳米碳酸钙;

  19、所述改性中,环形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预改性纳米碳酸钙、单丁基氧化锡、抗氧剂1010的质量比为100-120:200-250:0.07-0.08:0.7-0.8;

  21、所述混合,将pp树脂、植物活性成分、改性纳米碳酸钙、硅烷偶联剂kh-550混合后加入混炼机进行高速搅拌,控制混炼机的转速为800-1000rpm,高速搅拌的时间为4-5min,高速搅拌结束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造粒,控制熔融造粒的温度为195-215℃,螺杆转速为300-500rpm,熔融造粒结束得到pp母粒;

  23、所述pp树脂为均聚pp,结晶度为42%,熔融指数为11g/10min。

  26、(1)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及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机械强度,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的弯曲强度为37.7-38.3mpa,拉伸强度为48.0-48.9mpa;

  27、(2)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及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韧性,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为196-207%;

  28、(3)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及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低温抗冲击性,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在23℃下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为12.6-13.1kj/m2,在-40℃下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为7.1-7.3kj/m2;

  29、(4)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抗静电性,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的表面电阻率为8.1×109-8.7×109ω;

  30、(5)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耐弯曲疲劳性,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的耐弯曲次数为76-79万次;

  31、(6)由本发明的大生物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0-99.2%,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9.5-99.7%,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99.0-99.2%;

  32、(7)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及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耐紫外性,将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置于紫外线.2-48.4mpa;

  33、(8)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及在混合步骤中加入改性碳酸钙,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耐热性,将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置于50℃下静置100d,弯曲强度为37.4-38.2mpa,拉伸强度为47.7-48.5mpa;

  34、(9)本发明的含植物活性成分的大生物pp母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制备植物活性成分步骤中加入载体,能够提高制备的pp母粒的长期抗菌性,将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置于紫外线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9.0-99.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9.2-99.6%,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98.9-99.2%;将由pp母粒制备的pp材料置于50℃下静置100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8.4-98.8%,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9.1-99.3%,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为98.4-98.9%。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CRISPR-Cas系统 2.基因编辑 3.基因修复 4.天然产物合成 5.单分子技术开发与应用

  1.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环境纳米材料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染物的催化氧化 3.低温等离子体 4.吸脱附等控制技术

  1.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技术 2.微孔及过滤材料 3.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本文由:Bwin必赢,必赢官方网站,必赢国际官网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