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加速渗透,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10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制造领域汇聚,促进各类产业主体优化生产布局、开展跨界合作、重构价值创造模式,推动产业聚集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发展,成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创新动力。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企业在数字平台进行汇聚。工业企业建厂选址过程中,地理位置重要性居第一位,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支撑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创业企业更乐于在科研资源富集的大城市落户。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构建工业体系的虚拟数字映射,平台生态更是打破了现实空间的隔阂,通过远程协同、多地协同,实现从地理位置聚集到线上载体聚集的转变,从而有助于缓解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行业从纵向发展到跨界合作。数据流通使工业行业林立的状态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本清晰的组织界限逐渐模糊,使产业由原来的上下游、产供销的线性关系向立体、多维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行业内企业从原本的竞争关系转向竞合关系,个人消费者可以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成为产消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形成全新产业网络。可以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给产业发展逻辑、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发展形态都带来结构性、颠覆性变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重构价值创造模式,构建全新产业生态。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和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对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的要求更高,产业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共识,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借助于成功的数字化经验正在向生态巨头转型。纵观全球,大型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趋势非常明显,世界工业巨头GE、西门子均已宣称自己为服务型企业,而国内制造业龙头海尔、三一集团等也在向平台服务商转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不仅将深耕多年的工业经验面向行业推广,还跨界向其他行业实现模式输出,打造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服务核心的产业生态。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产业领域,正在帮助制造业企业获取新型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一是优化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绿色化。面对绿色发展需求和人力成本的双提升,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够为老设备、旧设备赋能,实现可视化监控、智能化调控,助力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如,在高能耗行业,高炉、窑炉、锅炉等一直以来都是“黑箱”设备,高温高压、高能耗、高安全隐患成为设备运行的痛点和难点,特殊传感器能够打破这类设备的“黑箱”,实现上下料工序衔接的实时感知与控制,既能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又能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实现行业的绿色生产。
二是提升产品品质,助力产业高端化。当前,企业的竞争从产量规模向品牌品质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改进工艺,扩大优质品供给。在橡胶、化纤、印染等行业中,部分工艺配方主要依靠老师傅多年的经验,既需要对原料识别的知识,还需要对工艺的熟练掌握。将原材料、工艺等数据进行机理建模,通过机器学习能够计算出最优配比,帮助传统工艺沉淀。
三是通过加快创新迭代,推动产业智能化。产业关注点从产品供给能力向满足用户价值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制造技术迭代周期从缓步慢行到小步快跑,增强企业竞争力。面对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设计变得多样、产线生产切换频繁、运营维护粒度变小,这些变化都需要进行早期验证,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一种不断试错的过程,资源和时间成本压力大。数字孪生能够通过虚拟计算帮助“现实”节省时间与成本,各种可能的变化都可以在产线投产、工艺切换前进行验证,加快产品迭代优化。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放眼全局,从全社会、全产业、全要素的角度,从技术、应用和生态层面,谋划融合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先进传感器、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短板,通过联合攻关、产业合作、并购重组等新方式,加快攻克“卡脖子”问题,提升软硬件支撑能力。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加强量子信息、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前沿技术布局,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打造形成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转型技术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强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与商用步伐,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应用为牵引培育一批高价值、可复用的平台解决方案。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培育由企业主导的开源软件生态,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围绕制造企业实际需求,加快设备设施数字化改造和企业内网建设,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带动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实现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四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加快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特征的交易规则、监管规则,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数字技术为企业带来开放、互联、跨域的特点,必须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