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对二甲苯(PX)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PX产业链是石化工业最重要的链条之一,上游为石化行业,中游为聚酯涤纶行业,下游为纺织服装行业,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全球98%以上的PX用于制备PTA(精对苯二甲酸),而98%以上的PTA又用于生产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024年,全球PX产业复苏加快,我国PX产业链整体扩能速度放缓,但仍是全球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中心,我国PX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2025年,PX暂无明确的产能增长,全行业处于调整缓和阶段。国内PX供应将偏紧,企业开工率上升,但自给率仍有所下滑,需进口货源补充。产业下游精对苯二甲酸-聚酯(PTA-PET)过剩趋势仍在,产业链利润集中到原料端,下游产品出口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全球PX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我国。随着新建大炼化项目相继上马,我国PX产能规模骤增,近些年全球新增PX项目中九成以上分布在我国。2024年,全球范围内仅我国有20万吨/年的新增PX产能,而全球陆续有装置关停,PX新增产能进入“扩张暂缓期”。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PX工业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产能已占世界的54%左右,是全球名副其实的PX生产中心。
从地区产能分布来看,2024年全球PX生产继续向以我国为首的亚洲集中,其中东北亚产能占总产能的69.3%,东南亚产能占9.2%。印巴、中东和北美产能占4%~7%,欧洲产能占3%左右。与2023年相比,东北亚产能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
2024年全球PX的贸易量在1600万吨左右,贸易仍较活跃。其中,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中国台湾、印度、墨西哥、印尼、马来西亚及西欧等地。尤其是我国,由于下游PTA产能的快速扩张及前期民众的误解造成PX产能建设受阻,导致在全球的贸易份额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攀升,逐渐成为全球PX的贸易中心。
2019年后,由于我国PX产能扩张,自给率持续提升,逐渐降低了进口需求,进口依存度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PX的供应缺口过大,在一段时期仍是全球的贸易中心,而且我国PX-PTA新增产能长期存在错配,PX进口量仍有可能阶段性走高。
全球PX的出口贸易仍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沙特等地。其中,2024年韩国PX出口量占全球PX总出口量的30.7%,日本约占14.5%。
2024年行业新增产能投放对市场供应端的冲击减轻,国内PX供应增量放缓,但过去几年产能的大幅扩张叠加年内高开工,PX供应仍强劲,同时国内下游市场消费带动需求,全年国内消费比上年增长约11.6%。
2024年,我国PX仅大连恒力扩增20万吨/年,但过去几年产能大幅扩张叠加年内高开工,PX的月产量屡创新高,PX的供应矛盾有所缓解。近几年,国产PX逐步替代进口,进口依存度持续下降,2018至2023年净进口量持续走低。随着国内PX扩产周期结束,PTA产能扩张仍在进行中,2024年PX进口量略有升高。2024年PX进口938万吨,比上年增长3.1%,但仍保持在1000万吨以内。
与此同时,综合新投产产能及部分关停产能来看,2024年PTA产能实际新增约562万吨/年,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其高开工率仍利好PX消费。2024年国内PX需求4688万吨,比上年增长11.6%。PTA市场仍处于累库状态,随着国内PTA产能扩张,PTA内外价差持续处于倒挂状态,出口量持续攀升。
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脑油价格走势偏强,原材料成本对PX价格影响较大。集中检修过后,PX负荷的逐步提升,导致PX市场供应充足。此外,由于调油需求表现偏弱及下游需求不及预期,PX价格缺乏向上驱动。
2024年,台化宁波150万吨/年和仪征化纤300万吨/年PTA装置分别于3月底和4月顺利投产,独山能源300万吨/年新装置年底投产,国内PTA产能共增加750万吨/年,较前两年千万吨级的新增产能投放减少。与此同时,过去5年国内PTA行业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且PTA出口量逐年显著提升。2024年国内PTA出口量441.8万吨,比上年增长25.9%,有效缓解了供应过剩态势。
我国PET出口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逐渐向好,尤其是东南亚与欧美的出口市场。国内PET消费也在饮料包装、纺织品及塑料制品等领域的带动下不断增长。
2024年,聚酯切片出口量为112.6万吨,比上年增长29.1%;瓶片出口量为584.7万吨,比上年增长28.5%;薄膜出口量为70.9万吨,比上年增长28.8%;短纤出口量为131.8万吨,比上年增长9.4%。2023年10月开始,印度对中国实施全新的BIS(印度标准局)认证,导致我国出口至印度的涤纶长丝总量显著缩减。此外,主要贸易伙伴集中投产聚酯、欧美经济体消费不及预期等因素依旧影响我国涤纶长丝出口,在短期内可能难以显著改善,但后期消费的高基数效应减弱,涤纶长丝出口将逐步恢复。
近年来国内聚酯进入扩产高峰期,尤其是涤纶长丝、聚酯瓶片产能增速居于首位,而终端需求增长相对滞后,导致国内供应过剩愈加明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 ,聚酯出口仍将是缓解产能过剩压力的重要一环,“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9年,借势国家“十三五”建设及大炼化产业布局,我国PX产能迅速扩张。近5年我国PX产能翻了近3倍。随着PTA企业纷纷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布局,发展“炼油-芳烃-聚酯”全产业链条,我国PX产业链在全球占比不断提升,全球龙头PX生产商(按权益产能)前4名均为我国企业,分别为中国石化、荣盛石化、中国石油和恒力石化(大连)。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X生产国和消费国,PX总产能已占全球总产能的50%以上,而PTA和PET的产能占比高达70%。2025年,我国作为全球PX生产中心的地位稳固,在完善的产业配套下,我国PX存量装置将维持高位运行,开工负荷提升,生产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2025年,随着我国PX装置大扩能周期结束,以及部分落后产能退出,国内PX供应将结构性收紧,进口依存度将有所上升。美国调油市场的回落使其对PX原料的竞争有所减缓,下游PTA扩能速度依然较快,PX需求仍强劲。2025年,三房巷(三期)、虹港石化(三期)等PTA装置预计投产,新增产能达560万吨/年,聚酯将有近450万吨/年的产能释放。产业链扩能的规模及速度相较前两年将明显放缓,过剩压力略有缓和,产业链处于重新调整平衡状态。预计2025年国内PX产量同比增长5.9%左右。
前几年,由于新建大炼化项目都配备大PX装置,PX产能增长远大于下游PTA和PET,改变了之前多年的PX产业链发展上游慢、下游快的格局,产业链供需重新平衡,PX进口量有效降低,自给率不断提高。产业链的利润也开始向下游PTA及PET倾斜。
近两年,由于PX装置扩能速度放缓,下游PTA和PET扩能速度依然较快,因此国内PX供应将再度趋紧,效益较为可观,产业链利润将持续上移。
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纺织服装出口不断增加,我国PX产业链内外需旺盛,需求增速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速。2025年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向好,纺织服装需求将平稳增长,带动原料PX产业链的消费。整体来看,2025年PX产业链各产品需求增速在5%左右,与GDP增速大体相当。
PX供应趋紧,自给率再度下滑。2025年我国PX仍无新增产能释放,且存在部分产能关停;PTA有几套大型装置投产,考虑到部分产能关停,整体产能增速预计为3.6%。PX供应将再度趋紧,进口量或再次攀升,可能重回千万吨级规模,国产与进口资源竞争加剧。
PTA供过于求,出口进一步增加。2025年,预计我国PTA新投产产能560万吨/年,但部分装置的关停将导致有效产能减少,实际PTA新增产能释放约295万吨/年,比上年增长3.6%,产能增长率同比有所降低。PTA行业长期处于供应过剩阶段,近些年国内产能满足率均在120%以上,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压力仍较大。
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行业竞争加剧,PTA加工费屡创10年内新低。大型PTA企业注重“PX-PTA-PET”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全产业链的盈利来弥补PTA装置的亏损,加剧了行业的优胜劣汰,部分小装置可能长期关停,行业整合加快。2025年为应对PTA供应压力,PTA企业预计将增加出口化解国内PTA产能过剩。
PET需求将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2025年随着我国经济稳定恢复,国内纺织服装消费总体平稳增长,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线上纺织服装消费平稳释放。新兴品牌、细分品类持续涌现,跨境电商、平台经济加速赋能纺织服装产业,对原料需求增长加快。
从出口看,越南、土耳其等东南亚及中东国家虽然承接了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部分转移,但是配套的原料PET产能规划相对滞后,一定时期内大多数原料仍需从我国进口。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我国PET需求将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
从供应看,受困于长期产能过剩,PET行业去产能步伐将有所加快,同时投资增速将明显放缓,大型化、一体化及差别化的企业将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
涤纶长丝作为持续增长的行业,历史周期性明显,2022~2023年行业经历周期低谷,2024年进入业绩修复通道。2025年,伴随涤纶长丝投产节奏的放缓,供需格局有所改善,行业景气度将不断复苏,经济运行稳步提升。
本报讯 今年以来,九江石化按照“宜油则油 宜芳则芳”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积极优化装置生产,增产PX。截至2月底,九江石化芳烃联合装置外购料每小时加工量创历史新高,芳烃产品实现全产全销,装置节能降耗工作稳中有进。
该公司芳烃运行部紧盯生产目标,优化生产运行、严控工艺指标,精细调整吸附塔、加热炉、换热网络及各分馏塔关键参数,做大芳烃联合装置负荷,成功将外购料加工量由65吨/小时提升至80吨/小时,创历史新高,实现优质对二甲苯产品连续增产。此外,该公司销售部门畅通产品后路,加强与化销华东的沟通,密切跟踪船期计划,协调运力和流向,确保产品顺利出厂。
为实现装置在高负荷运行工况下的低能耗,该公司芳烃运行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优化装置高负荷工况,通过运用回流比计算模块,保证抽余液塔、抽出液塔热量不过剩;开展压缩机凝气系统联动热媒水发电系统操作优化,实现高负荷工况下自产蒸汽基本不放空;精细摸索吸附塔关键参数,降低解吸剂再蒸馏负荷,装置日平均能耗降至220千克标准油/吨对二甲苯,达同等规模装置的世界领先水平。(邓 颖 刘 玮)
本报讯 今年以来,扬子石化紧跟市场动态,坚持系统观念,搭建芳烃联合装置效益模型,全力增产盈利产品。截至2月底,该公司累计生产“三苯”产品25万余吨,超进度完成生产计划。
该效益模型立足芳烃联合装置流程长、工艺技术差异大的特点,综合考虑市场价格、燃动消耗、“三剂”等成本费用,解决了原料、产品、退料回炼、部分循环等流程复杂的建模难点,目前已初步实现由原料结构自动测算装置效益,为装置运行模式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在模型效益测算的帮助下,扬子石化通过采购高性价比的轻质原料,确保两套芳烃重整装置高负荷运行,为增产“三苯”产品提供保障;紧跟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歧化装置进料中甲苯和碳九的比例,实现苯和碳八产品综合效益最大化。此外,该公司着力提升二甲苯塔与邻二甲苯塔灵敏板温差回路控制效果,异构化碳八芳烃收率逾96.5%,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本报讯 今年以来,上海石化紧抓苯产品盈利窗口期,优化生产运行,深挖装置潜力,推动产品量质齐升。截至2月底,该公司累计生产苯产品约5.5万吨,创效显著。
该公司密切关注芳烃产品市场变化,针对各生产装置运行特点制定差异化增产方案,通过动态调节溶剂比,优化汽提塔操作参数,降低抽余油中苯含量,有效提高了苯产品收率。同时,该公司预加氢装置通过调整精制石脑油初馏点温度,有效提升原料中苯组分富集度,为后续提高苯产品产量提供保障。此外,该公司还精心调整生产运行参数,增加甲苯补料量,加大现场巡检力度,实现歧化装置高负荷安稳运行,为苯产品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陈思琪 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