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品质必赢

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必赢Bwin

行业资讯

news

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作者:小编 日期:2024-11-02 阅读量:

  

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图1)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功能母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p(聚丙烯)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通用塑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等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pp的低表面能使大多数的胶黏剂、油墨、涂料等难以在其表面附着,其非极性的化学性质也使其难以和常见的极性填料(如玻纤、矿物等)均匀混合来进一步提高强度。这就要求聚丙烯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还要具有优异的油漆、油墨附着性能。

  为提高pp材料表面的张力,通常在涂装前要对其进行表面处理,首先通过溶剂去除吸附在表面的灰尘与油污,然后用火焰、电晕放电或气体等离子等进行表面氧化处理以增加表面的极性基团,增强涂层附着力。但是,这些处理方法的共同缺陷是随时间的推移,所获得的达因水平将降低,在处理pp材料起的一周内,可能发生3达因/厘米左右的衰减。因此,处理过的pp材料可能需要在进一步转化之前进行“恢复(refresher)”处理。对于生产pp材料的行业来说,这需要增加额外的处理步骤和工序。因此,如何采用简单的接枝改性以提高pp材料的极性,使pp材料表面具有较为持久的功能改性效果,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cn102532696a公开了一种具有较高表面张力的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这种聚丙烯组合物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聚丙烯43~97%,无机填料为0~35%,增韧剂poe为0~15%,pp/pa接枝物1~10%,抗氧剂0.1~2%,其他助剂为0~3%,该发明通过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来提高聚丙烯材料的表面张力,但是体系中马来酸酐多聚体会残留在pp材料中,最终导致pp成品的机械性能降低。

  cn105367906a公开了一种免火焰处理聚丙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份:聚丙烯65-90份,乙烯-辛烯共聚物0-20份,高密度聚乙烯5-15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1-20份,热稳定剂0.2-2份,加工助剂0.2-2份,在原料中通过加入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以提高极性,但是该发明所述聚丙烯复合物注塑成汽车外饰保险杠后,直接喷涂油漆仍会出现油漆脱落的现象,而且喷漆后材料的耐水性能比较低,不适宜用做汽车外部零件的制备。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是本领域目前研究的重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功能母粒能够使pp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同时pp材料的各项机械强度也能得到一定提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25-50份、聚乙二醇单甲醚10-20份、偏苯三酸酐20-30份醇胺15-25份。

  本发明中,所述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重量份数为25-50份,例如可以是25份、26份、28份、30份、32份、34份、36份、38份、40份、42份、44份、46份、48份、50份。

  本发明中,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重量份数为10-20份,例如可以是10份、11份、12份、13份、14份、15份、16份、17份、18份、19份、20份。

  本发明中,所述偏苯三酸酐的重量份数为20-30份,例如可以是20份、21份、22份、23份、24份、25份、26份、27份、28份、29份、30份。

  本发明中,所述醇胺的重量份数为15-25份,例如可以是15份、16份、17份、18份、19份、20份、21份、22份、23份、24份、25份。

  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利用部分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偏苯三酸酐、乙二醇单甲醚与醇胺发生酯化反应,得到聚酯酰胺混合物。聚酯酰胺混合物和未发生反应的剩余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相互协同配合,共同改善pp材料的表面张力。通过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偏苯三酸酐与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单端羟基和醇胺上的氨基的接枝反应得到具有极性更高的酯键以及酰胺基团的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带有能与pp材料或无机填料形成作用力较强的氢键和共价键的极性酯基、酰胺基、羧基和羟基,因而得到的功能母粒的极性、表面张力、相容性和亲水性均得以提高。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制备的pp材料,能够有效改善pp材料的表面张力,从而提高pp表面可印刷性和可漆性,保证印刷层和漆膜层能够与pp材料紧密结合,此外,所述功能母粒还能够使pp材料的结晶度得到提高,耐冲击试验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重均分子量为400-2000,例如可以是400、600、1000、2000。

  优选地,所述醇胺包括乙醇胺、二乙醇胺或三乙醇胺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加入偏苯三酸酐,加热搅拌,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醇胺,加热搅拌,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优选地,步骤(1)所述加热熔融的温度为60-140℃,例如可以是60℃、70℃、80℃、90℃、100℃、110℃、120℃、130℃、140℃。

  优选地,步骤(1)所述加热熔融在搅拌下进行,所述搅拌的时间为5-10min,例如可以是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

  优选地,步骤(2)所述偏苯三酸酐分3-5次加入,例如可以分3次加入、分4次加入、分5次加入。

  优选地,步骤(2)所述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40%,例如可以是20%、22%、24%、26%、28%、30%、32%、34%、36%、38%、40%。

  优选地,步骤(2)所述加热搅拌的温度为40-140℃,例如可以是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

  优选地,步骤(3)所述加热搅拌的温度为40-140℃,例如可以是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60-140℃下加热搅拌5-10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3-5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4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40-140℃加热搅拌15-6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醇胺,40-140℃加热搅拌60-18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在制备pp材料中的应用。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pp材料,所述pp材料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优选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的添加量为所述pp材料总质量的1-5%,例如可以是1%、1.2%、1.4%、1.6%、1.8%、2%、2.2%、2.4%、2.6%、2.8%、3%、3.2%、3.4%、3.6%、3.8%、4%、4.2%、4.4%、4.6%、4.8%、5%。

  优选地,所述pp材料包括pp薄膜、pp无纺布、pp管材或pp板材中的任意一种。

  (1)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能够提升pp材料的表面张力,同时pp材料的各项机械性能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使用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制备的pp材料注塑的零件表面活性高,可以不通过表面预处理而直接进行印刷或涂漆。

  (2)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制备的pp薄膜,其达因值在36以上,拉伸强度在78mpa以上,抗弯强度在100mpa以上,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在9.5kj/m2以上;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制备的pp板材,其达因值在38以上,拉伸强度在32mpa以上,抗弯强度在30mpa以上,izod缺口冲击强度在39kj/m2以上。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2000)40份、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2000)15份、偏苯三酸酐25份、乙醇胺20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80℃下加热搅拌10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5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乙醇胺,60℃加热搅拌12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4000)3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400)20份、偏苯三酸酐30份、二乙醇胺15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120℃下加热搅拌6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4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5%,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100℃加热搅拌4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二乙醇胺,100℃加热搅拌8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1000)4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1000)10份、偏苯三酸酐20份、三乙醇胺25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140℃下加热搅拌5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4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5%,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120℃加热搅拌3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三乙醇胺,1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800,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重均分子量为200,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2000)40份、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2000)35份、偏苯三酸酐25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80℃下加热搅拌10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5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60℃加热搅拌12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2000)6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2000)15份、乙醇胺20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80℃下加热搅拌10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5次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每次的添加量为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总质量的2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乙醇胺,60℃加热搅拌12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2000)40份、偏苯三酸酐25份、乙醇胺35份。

  (1)将乙醇胺在80℃下加热搅拌10min后,分5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共混液;

  (2)向步骤(1)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和乙醇胺,60℃加热搅拌12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乙二醇单甲醚(重均分子量为2000)15份、偏苯三酸酐65份、乙醇胺20份。

  (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在80℃下加热搅拌10min后,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

  (2)向步骤(1)得到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熔融液中分5次加入偏苯三酸酐,每次的添加量为偏苯三酸酐总质量的20%,在真空或保护性气体保护下,60℃加热搅拌60min,得到共混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共混液中加入乙醇胺,60℃加热搅拌120min,得到所述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5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5份、偏苯三酸酐35份和醇胺5份。本对比例提供的功能母粒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功能母粒,所述功能母粒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20份、聚乙二醇单甲醚35份、偏苯三酸酐10份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所述pp薄膜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pp(燕山化石1300)70%、玻璃纤维(gf30-02)20%、云母粉5%和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5%。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的pp薄膜的制备方法为:将pp、玻璃纤维、云母粉和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通过高速分散机,在300r/min的转速下搅拌混合10min,再将混合物加入到卧式直压注塑机直接注塑打板,加工温度一区温度185℃、二区温度190℃、三区温度195℃,注塑成型,得到所述pp薄膜。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7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7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所述pp板材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pp(茂名石化t30s)81%、poe增韧剂(陶氏化学poe-8200engage)8%、碳酸钙5%、抗氧剂10101%和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5%。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的pp板材的制备方法为:将pp、poe增韧剂、碳酸钙、抗氧剂1010和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10min,将混合后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后冷却造粒。其中螺筒内温度为:一区190℃,二区210℃,三区10℃,四区210℃,机头220℃,双螺杆挤出机转速为500转/分。得到的pp经过注塑机,注塑成尺寸为200×100×3mm尺寸的pp板材。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实施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实施例7制备的功能母粒,实施例7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所述pp添加至7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所述pp添加至86%,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2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3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板材,与应用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4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5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本应用对比例提供一种pp薄膜,与应用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1制备的功能母粒替换为对比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对比例6制备的功能母粒添加量仍为5%,其他组分含量及制备方法同应用实施例1。

  对上述应用实施例1-7制备的pp薄膜和应用对比例1-5制备的pp薄膜的表面张力及各项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其中,采用达因测试笔(head30-60)对润湿张力进行测试,参照diniso8296标准,达因值越(即表面张力系数)高表示材料极性越大,该pp薄膜的表面活性、亲水性、和润湿度越好,具体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述测试数据可知,添加本实施例1-10制备的功能母粒的pp薄膜,达因值在36mn/m以上,拉伸强度在78mpa以上,抗弯强度在100mpa以上,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在9.5kj/m2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不仅能够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还能够使pp材料的各项机械强度得到提升。

  对上述应用实施例7-12制备的pp板材和应用对比例4-6制备的pp板材的表面张力及各项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其中,采用达因测试笔(head30-60)对润湿张力进行测试,参照diniso8296标准,达因值越(即表面张力系数)高表示材料极性越大,该pp板材的表面活性、亲水性、和润湿度越好,具体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述测试数据可知,添加本实施例1-6的功能母粒制备的的pp板材,其达因值在38以上,拉伸强度在32mpa以上,抗弯强度在30mpa以上,izod缺口冲击强度在39kj/m2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能够改善pp板材的表面极性,提高pp板材表面的活性、亲水性和润湿度,此外,本发明所述功能母粒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结晶度,从而提高pp板材的耐冲击性能。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提升pp材料表面张力的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CRISPR-Cas系统 2.基因编辑 3.基因修复 4.天然产物合成 5.单分子技术开发与应用

  1.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环境纳米材料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染物的催化氧化 3.低温等离子体 4.吸脱附等控制技术

  1.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技术 2.微孔及过滤材料 3.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本文由:Bwin必赢,必赢官方网站,必赢国际官网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