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涤纶,又称聚酯纤维,以PTA或DMT和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生成聚酯,再经纺丝和后处理形成。涤纶相比于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具有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等优异特性,因此在民用织物及工业用织物均有广泛的用途。
按形态结构特征划分,涤纶可分为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其中,涤纶长丝为聚酯熔体经纺丝成形和后加工工序形成的长度以千米计的聚酯纤维品类,应用领域涵盖服装、装饰和工业纺织;而涤纶短纤产品为聚酯经熔融纺丝和后加工工序剪成固定长度的聚酯纤维品类,长度分布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通常通过单独纺纱或与棉花、粘胶纤维等混纺形成纱线应用于服装织布。
涤纶长丝与涤纶短纤相比对工艺要求更高,根据生产工艺及特性不同,可分为初生丝、拉伸丝以及变形丝等,其中POY、DTY和FDY分别为初生丝、拉伸丝以及变形丝的主要品种。ATY通常由POY和FDY制得,具有短纤纱的外观,但无假捻变形丝的极光和蜡感,在覆盖效果和保温性方面又与精纺纱相似。
涤纶长丝生产属于纤维制造,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通常以切片纺工艺或熔体直纺工艺生产DTY、FDY和ATY等。其上游为石油化工行业和纤维母粒企业,下游为纺织、服装和工业领域等。其中,石油化工企业通过炼油工艺中的催化重整装置得到PX,再利用直接原料PX制取PTA后应用于PET制取,75%的PET用于聚酯纤维、25%的PET用于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纤维母粒企业通过对着色剂、载体及各种助剂进行充分混炼、预分散等,将超常量的着色剂、功能助剂与PET切片精确计量、均匀混合后进行物理加工形成。国内行业内部分纤维制造企业已逐渐向上游拓展,开始自行生产纤维母粒等。
目前,熔体直纺和切片纺是涤纶长丝的主流生产工艺,根据自身特点,熔体直纺工艺主要用于生产标准涤纶长丝,切片纺工艺主要用于生产差别化丝,两种工艺对涤纶行业均具有重要性。熔体直纺工艺通常包含聚合工艺和纺丝工艺,即先利用PTA和MEG经过酯化、缩聚后形成熔体,再以聚酯熔体为原料经过纺丝工艺生产涤纶长丝,优点为可降低物料损耗及能耗,适合规模化生产产品,但涉及聚酯的合成,污染较大;切片纺工艺直接将购买的聚酯切片干燥和再熔融后进行纺丝,不涉及聚酯的合成,具有开工灵活、污染小的特点,适用于新产品以及部分拥有较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差异化产品的小批量生产。因此,切片纺工艺主要应用于差别化涤纶长丝的生产。
差别化涤纶长丝指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制取的、以改进性能为主、在技术上或性能上有较大创新或具有某种特性,与常规涤纶长丝有一定差别的涤纶长丝新品种,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欧洲化纤协会数据,全球对包括棉花、聚酯纤维、粘胶、尼龙、聚烯烃、丙烯酸、丝绸、羊毛等各类纤维的需求近1亿吨,其中聚酯纤维约5,723万吨,占比达近56%。经过多年的成本降低和性能改进,聚酯纤维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预计未来涤纶在纤维应用中的比例将会继续提升,具体表现为向差别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及呈现下游应用促进行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品主要为常规丝,功能性、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产量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我国化纤的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为行业供给侧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提供了新的契机,涤纶化纤行业朝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方向发展。此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造基地布局,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十四五”以来,涤纶长丝龙头企业着力技术创新等,推进产品差异化、功能性;优质企业优化产业模式、降低成本,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及绿色发展,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全球对涤纶长丝需求持续增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在中国,国内消费水平提升、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及国家政策扶持,加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时尚潮流变化,都推动着涤纶长丝市场需求增长,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涤纶长丝行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活动,实现互利共赢。
近几年来国家陆续推出政策,支持差别化、功能性涤纶长丝和纤维母粒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等多项政策,规范和推动行业的发展,为涤纶长丝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差别化有色涤纶长丝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初期,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好。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色纤维”认证三大类产品为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和原液着色化学纤维,差别化有色涤纶长丝属于原液着色纤维,是“绿色纤维”三大类产品之一,绿色纤维产品在汽车内饰、户外用品和服饰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汽车内饰、户外用品和服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效促进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市场需求。
下游应用领域对涤纶长丝色彩丰富度、性能多样性、品质稳定和一致性要求逐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构建了更高的技术壁垒,对于维护行业内良好的竞争秩序、保证毛利率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差别化涤纶长丝企业需要掌握不同的颜色配方和生产工艺,才能给客户提供合适的差别化涤纶长丝。但是差别化涤纶长丝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高,其销售价格需要覆盖开发成本,亦比较高,导致产品较难推广。
相较于传统染印工艺,原液着色生产涤纶长丝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少。国内熟悉掌握原液着色工艺的高端技术人员较少,难以快速提升颜色配方数量和生产工艺良率,导致原液着色工艺生产的差别化涤纶长丝市场难以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化纤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调整和重组持续深入,产能逐步向以中国、印度为主的亚洲地区转移。从全球而言,欧洲、日本、北美等化纤工业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特点表现为以加大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为重心,减少或退出标准品种,例如全球化纤第二大产区欧洲的生产企业致力于差异化、精细化产品的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及行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美国、日本、韩国等化纤产业优势国家均调整化纤品种,着重发展高附加值功能性纺织品。
中国是化纤生产和消费大国,聚酯纤维产能、产量集中于浙江、江苏等省市,目前涤纶长丝以常规丝为主,行业致力于提高差别化、功能化率,关键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
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正逐步提高,竞争格局也正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实力竞争。从涤纶长丝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已经逐步成为涤纶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国内龙头企业在各自的优势产品领域持续强化竞争内核,提升核心竞争力,相互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将有利于头部企业之间进一步形成有序扩张和差异化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
《2024-2030年涤纶长丝行业产业链细分产品调研及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PHPOLICY:GYF)